National Customs & Traditions - Malay

马来西亚民族习俗~华人

aa-59

华人的风俗

本质上保留传统中国民俗的精神,且一脉相承自中国原乡,形式或操作上却因地制宜加以适当调整。例如在岁时节庆方面,终年艳阳高照的南洋,虽然没有四季之别,但却无阻这套依据二十四节气所实践的传统节日在南洋的实行。当然,在实践的过程中,因时地的不同,先民无法照单全收,只能选择性的以几个重要的节日加以庆祝,故此农历新年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中元、中秋和冬至等数个传统的大节日,马来西亚华人也是庆祝。

民间信仰方面,在华民南来之际,已经随身携带故乡的神祗或分香,并在抵步后加以供奉或立庙。南来的华民也将中国南方敬宗收族的方法带进马来亚,创立了各类的血缘组织来维系和团结南来的华民。至于日常生活,诸如养生丧死的人生礼仪和习俗,除了简化,改动的极少。

生活民俗的食衣住行方面,主要反映在饮食文化和建筑形式上。许多的旧式家庭仍然在其大门上方挂有匾额堂号,家中厅堂摆放神龛安放神祗和祖先牌位,祖坟的格局也按照中国的式样建造。饮食方面则各方言群体仍然保留了他们某些特殊的饮食习惯,虽然当中有不少混合的现象,但其特色仍然明显易见。许多从中国带来的传统手工业和手艺,在时代的冲击下,不是没落成为夕阳行业,就是遭淘汰,难以为继。然而一些仍然保存的老行业,仍然可见其中国的元素。

农历新年

在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马来西亚,春节和其他民族的传统佳节一样,历来是马来西亚各族裔同欢共庆的节日,也是全国法定的公共假日。

每逢农历新年,从政府到民间,从城市到乡村纷纷举办形式丰富的年庆活动,宾朋满座、其乐融融。街道上挂起灯笼和中国结,商场搭起舞台、推出新春主题展览,传统的舞龙舞狮走遍大街小巷。
在首都吉隆坡和临近的雪兰莪州街头,随处可见马来族扶老携幼采办年货,印度族商家在店面装点“恭喜发财”等吉祥话语。大年除夕夜,不分种族和肤色的市民一起守夜,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初八拜天公、元宵抛柑更是寄托了人们希望新的一年平安顺遂的美好愿望。
贺岁歌曲

“贺岁歌曲”也可以说是马来西亚华人过春节独有的文化与特色。每年推出贺岁专辑,也已经成为了马来西亚华人独有的文化;这些贺岁专辑,更是成为了大众必备的“年货”之一。

所谓贺岁专辑,指的就是当地电台电视台制作并发售的新年贺岁专辑。在马来西亚除了旧歌新唱,还有当地电台、电视台每年都会重新编曲、甚至是完全创新的新年曲子。

做年饼

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民族,多元文化的国家,而这些文化也相互融合到今天农历新年习俗当中。在马来西亚华人过年使用的所有糕点之中,年饼是新年祭神到祭祖的必需品。以前的年饼都是以非常简单的食材制成,随着时间的推移,华人新年糕点也开始走向多元种族化,各式各样的年饼在新年前一个月就开始售卖。

在各种各样的年饼中,“粿加必”(马来语:Kuih Kapit)可是说是一定要吃到的年饼。“粿加必”其实就像鸡蛋卷,原是当地马来人和娘惹的传统饼食,后来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华人家庭,成为华人春节必备的应节食品。鸡蛋与白砂糖、黑芝麻、面粉的融合,摊成一个小圆圈,再趁着余温还在的时候将饼干折叠起来。   薄、脆、香,芝麻的香气在口腔散发开,就是专属春节的味道。放凉后的粿加必就会存在罐子内内,用胶纸封好以免受潮,等到春节开始,就可以开封让客人大快朵颐。

捞生

捞鱼生是南洋一带大受欢迎的新年风俗。尤其流行于香港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,是新马春节必备。七彩缤纷的鱼生有七彩灿烂的好意头,而“捞起鱼生”这个名称,又有“风生水起”及“越捞越旺”的意思。

在初七,“人日”这天,马来西亚华人会准备“捞生”。捞生材料除了生鱼片,还有萝卜丝、高丽菜、薄脆、甜椒、日本青瓜等,色彩缤纷,所以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“七彩鱼生拼盘”。捞生时,大家会用筷子将食物夹起高举,口中说着祝福还有吉祥话语,直到食物搅拌均匀为止。“捞”这一行为也含有越捞越高,“越捞越旺”的好兆头,有风生水起之意。有的家庭也会选择到饭馆去“捞生”,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了马来西亚春节的庆祝活动之一。
舞龙舞狮

舞龙舞狮是马来西亚春节的传统活动,一般在春节前就会开始预约舞龙舞狮的活动,到家中或者公司进行表演。大型的舞龙舞狮活动还会进行高桩舞狮表演,舞狮功夫了得,身如轻燕,随着锣鼓的响声和节奏,一步步踩上桩子,赢得底下人们欢呼喝彩。